宮頸腺樣囊性癌臨床病理學特征
1、概述
腺樣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常發生于具有管狀腺泡狀結構的外分泌器官,最常見于涎腺,也可發生于淚腺、汗腺、支氣管、乳腺等部位,而發生于宮頸者則非常罕見。宮頸ACC是一種罕見的特殊類型宮頸腺癌,發病率僅占宮頸腺癌的1%以下。發生于涎腺、乳腺、支氣管等部位ACC具有相對較好的臨床預后,而一旦發生于宮頸者,其惡性度高,甚至比宮頸同樣臨床分期的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惡性度更要高,因為其侵襲性高且預后較差,故早期診斷意義重大。自從1949年Paalman等描述了第一例宮頸ACC以來,多數為個案報道或小宗報道,其中Musa等曾于1985年研究總結17例宮頸ACC是迄今為止最大宗的病例報道。
2、流行病學
患者發病年齡從24-99歲不等,平均年齡為66歲,多數發生于絕經后婦女,臨床癥狀主要為陰道流血,宮頸腫物多為外生性及息肉樣浸潤性生長,也可為潰瘍型;宮頸ACC多合并其他常見類型腫瘤,以SCC為多見;腫瘤大體質地不脆且不易碎可與宮頸普通型SCC相鑒別;該腫瘤具有高度侵襲性,常局部復發或轉移至遠隔器官,易發生血道轉移至肺,臨床預后差。
3、病理形態學
宮頸ACC細胞學涂片檢測示腫瘤細胞小,常呈簇狀聚集呈三維立體狀,形態較為規則,胞質稀少,核呈圓形或橢圓形,特征性透明物質是其細胞形態學特征。
宮頸ACC組織形態學與發生在其他部位ACC形態一致。生長方式多表現為篩狀、小管狀或實性型等3種結構,篩狀結構是最具特征及典型結構,有兩種類型,即假性腺腔和真性腺腔;腫瘤細胞形態為基底細胞樣,細胞大小一致,圓形或卵圓形,胞質較少,核深染,偶可見核仁,核分裂象活躍,壞死常見;腫瘤細胞由管腔腺上皮細胞及周圍的肌上皮細胞兩種類型細胞構成;細胞巢周圍及篩孔狀腔隙內富含粉染基膜樣物質;細胞巢周圍缺乏癌性纖維間質反應。與涎腺ACC不同,發生在宮頸ACC腫瘤細胞核多形性更加明顯,核分裂活性高,多有壞死和實性型報道。伴肉瘤成分者可見間質內梭形細胞肉瘤成分,腫瘤細胞異型性大,病理性核分裂象較為多見。
回顧文獻發現宮頸ACC多與其他類型宮頸腫瘤合并發生,例如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普通型SCC、腺癌、基底細胞腺癌及小細胞癌或肉瘤等,其中以SCC為主,術前小活檢取材較局限,可出現漏診,因此診斷需要依靠子宮切除術后病理學檢查確定,僅憑術前診刮或細胞學檢查來診斷可能會出現漏診。但宮頸ACC與這些腫瘤的關系還不明確。
宮頸ACC具有特征性的免疫組化表達方式:癌巢中腺上皮細胞特異性表達CK7、CD117、Bcl-2等免疫標記物,肌上皮細胞可表達SMA、p63、p40、S-100等;CD117是ACC特征性抗體;篩孔狀管腔內粉染物及周圍粉染基質可表達CollagenV、Laminin等;文獻記載宮頸ACC還可表達激素受體;p16及人乳頭狀瘤樣病毒(HPV) 均陽性表達,提示與HPV感染有關。ACC可特征性發生t(6;9) (q22-23;p23-24)易位,產生MYB-NFIB融合基因,該融合基因可導致MYB蛋白過表達。因此在ACC中可通過熒光原位雜交及免疫組化方法檢測C-MYB蛋白表達。
4、鑒別診斷
宮頸ACC的侵襲性高,患者預后差,形態學上應注意與以下宮頸惡性腫瘤區分。
①宮頸腺樣基底細胞癌 ( adenoid basal carcinoma,ABC)是最主要鑒別診斷:兩種腫瘤組織學形態類似,均好發于絕經后老年女性且常合并其他類型宮頸病變,但預后差異較大。ABC常見于絕經后女性,患者常無明顯臨床癥狀;小巢狀基底細胞樣細胞幾乎總是位于CIN或微小浸潤性鱗狀細胞癌下方,腫瘤細胞體積小,胞質稀少,排列成條索和巢狀,局灶有腺體形成或鱗狀細胞分化。腫瘤細胞異型性較小,壞死少見,惡性度低,癌巢周圍細胞常呈柵欄狀排列,類似于皮膚基底細胞癌,無肌上皮分化及基底膜樣物質。甚至有學者提倡將其命名為基底細胞腫瘤,以避免過度治療;鱗狀上皮表達p63而腺樣成分不表達;而Bcl-2則在ABC中表達。而宮頸ACC侵襲性高,容易發生早期復發及遠處轉移。腫瘤細胞有典型篩狀結構,多形性及異型性明顯,核分裂數高,易出現壞死;此外腫瘤細胞巢周圍及細胞腔隙內可產生基膜樣物質(BMM),CollagenV或Laminin 蛋白免疫組化染色陽性,是鑒別診斷的免疫組化標記物;ACC中C-MYB蛋白特征性過表達。
②宮頸SCC:宮頸最常見類型惡性腫瘤,當宮頸ACC廣泛鱗化時與鱗狀細胞癌易混淆,SCC腫瘤多呈巢團狀分布,腫瘤細胞較大,常呈多邊形,可見癌巢和角化珠或細胞間橋結構,免疫組化標記物p40、p63、CK56等陽性表達。宮頸ACC鱗化細胞巢周邊至少有一層基底樣細胞包繞,呈柵欄狀排列,與經典形態存在有過渡,癌巢周圍間質一般不出現癌性促結締組織反應。此外ACC可特征性表達MYB蛋白。
③宮頸基底樣SCC:尤其是小活檢標本主要與宮頸實性型ACC相鑒別困難,后者可能出現惡性鱗狀細胞分化,鑒別要點為宮頸ACC基底樣腫瘤細胞可產生基底膜樣物質。
④實性型ACC易與宮頸神經內分泌腫瘤混淆,神經內分泌腫瘤腫瘤主要呈不規則巢團狀、結節狀、小梁狀、器官樣、腺樣或彌漫片狀排列,可見假菊形團樣結構;腫瘤細胞呈短梭形或淋巴細胞樣,胞質稀少,胞核深染,核分裂象多見,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可能包含外圍柵欄狀的基底細胞構成小梁結構;免疫組化神經內分泌標記物CD56、Syn、S-100和CgA等陽性表達,而ACC神經內分泌標記物為陰性。
⑤宮頸腺鱗癌:一種罕見的惡性上皮源性腫瘤,腫瘤含有明確的腺癌和SCC成分,有助于鑒別診斷。
⑥宮頸黏液表皮樣癌:該腫瘤罕見,大體為分界相對清楚包塊,但多見含有黏液的囊性區。鏡下主要有黏液細胞、中間細胞和鱗狀細胞構成,而宮頸ACC合并高分化鱗狀細胞,兩種成分是相對獨立的,且免疫組化標記物CD117特征性陽性。
5、發病機制
宮頸ACC的發生機制尚不明確,但多數學者支持宮頸儲備細胞來源這一理論。儲備細胞是一種未分化的多潛能細胞,位于宮頸黏膜表面和腺體柱狀上皮細胞與基底膜間,可向多種方向分化,例如鱗狀上皮、腺上皮,甚至肌上皮等。兩種不同分化方向的腫瘤細胞同時發生于同一部位,可能為宮頸儲備細胞受到致癌因素的刺激,潛伏積累后導致宿主細胞發生癌變,并向多方向分化,最終形成罕見和常見腫瘤合并存在的結局。目前有兩種說法 ①宮頸儲備細胞異常增生并向柱狀細胞分化的結果。②宮頸儲備細胞向不典型細胞方向增生的結果。事實上宮頸ACC免疫組化可顯示鱗狀或腺樣分化,也表明其是從宮頸上皮的多能儲備細胞層發展而來,但其具體的發病機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現已證明HPV感染是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和侵襲性宮頸SCC的主要致病因素,宮頸腺癌的病因也有類似結論。HPV與宮頸ACC的關系尚不明確,Shi等證實高危型HPV在宮頸ACC和SCC中的整合,提示HPV可能在腫瘤的發病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
研究顯示在乳腺ACC中CD117 與預后相關,而宮頸ACC尚無相關研究。CD117是一種分子量為145KD的酪氨酸激酶蛋白,通過與干細胞生長因子結合發揮生物學作用。
6、臨床治療和預后
宮頸ACC作為罕見腫瘤,目前尚無統一的治療方法,但多數研究推薦徹底的手術治療,術后輔助以放射治療,晚期患者甚至輔以化學治療。因此早期發現及治療可以提高宮頸ACC患者的生存率,同時對于晚期患者應該給予積極的術后治療及密切的隨訪。
臨床分期與預后相關,資料顯示臨床Ⅰ期患者的 5 年生存率達56%,而臨床Ⅲ期的平均生存時間為 27個月。宮頸ACC的浸潤深度、淋巴結和遠處轉移情況對預后的影響也值得后續關注。文獻認為宮頸ACC有高度侵襲性,預后較差,易發生淋巴結及遠處轉移,常發生淋巴結、腹腔、肺和腦轉移。個別患者可獲得長期生存原因可能:①無淋巴結轉移及脈管侵犯;②腫瘤細胞分化好,病理分裂象少見;③腫瘤的生長方式主要為小管狀或篩狀結構。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提高宮頸ACC患者的遠期生存。影響宮頸ACC預后因素包括腫瘤大小、深部間質浸潤及淋巴管或血管內癌栓。
7、小結
宮頸ACC主要通過手術治療, 由于其惡性程度較高,術后常以放射治療作為輔助手段。 目前宮頸 ACC 中是否存在C-KIT突變尚無報道, 對于手術難以切除的病例,C-KIT突變能否成為其治療的新靶點是后續需進行的相關研究。
圖1腫瘤細胞呈篩狀生長方式;圖2 ACC伴鱗狀細胞癌成分;圖3 ACC伴梭形細胞成分;圖4腫瘤細胞p16彌漫強陽性;圖5腫瘤細胞CK7彌漫陽性;圖6腫瘤細胞MYB彌漫強陽性;圖片來自于參考文獻1,2,10,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參考文獻:
[1]師曉華,武莎菲,凌慶,等. 宮頸腺樣囊性癌臨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組織化學表型[J]. 協和醫學雜志,2015(03)197-201.
[2]馬曉梅,房新志,趙峰,等. 宮頸腺樣囊性癌合并鱗狀細胞癌臨床病理及免疫表型分析[J]. 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0,026(003)367-369.
[3]Musa A G , Hughes R R , Coleman S A .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cervix A report of 17 cases[J]. Gynecologic Oncology,1985,22(2)167-173.
[4]張小麗,賀榮芳,張慧明. 宮頸腺樣囊性癌合并鱗狀細胞癌1例[J]. 臨床腫瘤學雜志,2019,v.24;No.212(08)100-101.
[5]梁云,陳曉端,張曉飛,等. 伴腺樣囊性癌特征的子宮頸基底樣鱗狀細胞癌三例臨床病理學分析[J]. 中華病理學雜志,2018,47(009)719-720.
[6]Smith L C , Lane N , Rankow R M . Cylindroma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 report of fifty-eight cas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1965,110(4)519-526.
[7]鄭建云,李艷東,劉冰,等. 子宮頸腺樣囊性癌合并子宮頸及子宮內膜鱗狀細胞癌1例[J]. 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6(5)597-598.
[8]李寧寧,王泳超,孫文勇. 宮頸腺樣囊性癌的病理特征分析[J]. 浙江實用醫學,2020(1).
[9]王麗麗. 宮頸腺樣囊性癌伴鱗狀細胞癌的臨床病理特點及文獻復習[J]. 中外醫學研究,2014(16)162-164.
[10]馬亞琪,王利群,封琳,等. 宮頸腺樣囊性癌2例臨床病理觀察[J]. 診斷病理學雜志,2019(10).
[11]梁云,陳曉端,張曉飛,等. 伴腺樣囊性癌特征的子宮頸基底樣鱗狀細胞癌三例臨床病理學分析[J]. 中華病理學雜志,2018,47(009)719-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