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原發性腺樣囊性癌的臨床病理學特征分析
1、 概述
腺樣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是一類涎腺常見的惡性上皮源性腫瘤,最早被稱為“圓柱瘤”,頭頸部多見,也可見于外耳道、食管、乳腺與肺及支氣管、前列腺及女性生殖道等器官。肺腺樣囊性癌(pulmon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PACC)是一種少見的肺低度惡性腫瘤,與黏液表皮樣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和上皮肌上皮癌(epithelial myoepithelial carcinoma)等同屬于唾液腺型腫瘤,為第二常見類型。1859年由Billroth等人首次報道,主要發生在氣管及主支氣管,腫瘤呈浸潤性生長且易早期侵犯神經,預后不佳,以篩狀及管狀生長方式為主,周圍有多少不定的黏液和豐富的透明變性基底膜樣細胞外基質,腫瘤細胞襯附導管上皮和肌上皮的分化特征。
2、 臨床特征
PACC起病隱匿,生長緩慢,臨床癥狀出現較晚,且缺乏特異性,易誤診為支氣管哮喘,發現時已處于臨床晚期,腫瘤無法切除,導致預后不良。發病率及預后與是否吸煙無關。PACC發病率低,占原發性肺腫瘤的0.1%-0.5%。男女發病無明顯差異,發病年齡多在40-50歲,平均年齡45歲左右。PACC來源于支氣管黏膜腺體的黏液分泌細胞,90%起源于氣管、支氣管主干或肺葉支氣管腔內,多發生在第6級支氣管以上,近中心有黏液腺結構的氣管或支氣管內。
PACC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進展緩慢,早期多無癥狀,僅出現刺激性干咳,多為體檢無意發現。當管腔被腫瘤阻塞約50%時才會出現喘息與呼吸困難,已處于臨床晚期故導致預后不良。主要臨床表現慢性咳嗽、咳痰、咯血或痰中帶血、喘息、進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難、聲音嘶啞、咽部異物感、發熱等并進行治療,從而造成誤診或漏診,從而延誤病情。有文獻報道為氣管腫瘤的第二位,約占33%。因此有長期刺激性咳嗽且陣發性加重、不明原因咯血、頑固性咽部異物感、進食梗阻者,臨床大夫均應提高警惕性,必要時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及胸部CT檢查,以除外PACC的可能。
胸部X線片不易發現,因此臨床上易誤診漏診。胸部CT可發現管腔內外腫塊及管腔的狹窄程度,既往文獻依據CT表現將其分為廣基型、腔內腫塊型、腔內外腫塊型和浸潤型。而支氣管鏡下以結節樣、菜花樣、肉芽樣為主要表現。中央型多在支氣管壁上為灰白或褐色息肉狀,球狀或半球狀腫物,使支氣管黏膜增厚,也可黏膜下沿長軸或管周生長,在支氣管黏膜下沿長軸和管周形成彌漫性浸潤性腫塊;周圍型因無明顯臨床癥狀,多由體檢時發現,CT示邊界清楚的類圓形軟組織密度影。而明確診斷仍需借助于病理形態學。
3、病理形態學
腫瘤切面為柔軟的、通常帶有光澤的黏液息肉樣外觀,呈粉色或棕色,息肉樣腫物表面可有壞死。PACC一般情況下診斷并不困難,有3種組織學亞型,即實性、囊狀和管狀,但分級困難,因為腫瘤可能會顯示多種亞型的病理學表現,如病理學表現提示為實性,可能預后更差。鏡下腫瘤部分呈實性、管狀或篩狀結構,腺腔或篩孔中可見均質淡藍色黏液物;腫瘤間質可見黏液變性,有時透明變性顯著,則壓迫上皮性條索呈窄條帶狀;實性巢外周偶呈柵欄狀,如基底樣結構;腫瘤壞死及核分裂象不常見;侵犯神經是該腫瘤的一個特征。近年來有多篇ACC發生高級別轉化的病例報道,認為高級別轉化的病例更易淋巴結轉移,生存期不足1年,比實性型預后要差。高級別轉化的病例應具備的特點: ①缺乏肌上皮;②細胞核增大,較經典型核增大2-3倍; ③出現核多形性,核仁顯著。
免疫組化標記示腫瘤細胞呈導管和肌上皮表型,癌細胞細胞表達廣譜CK、CK8/18、CK7、S-100、Vimentin,但也表達SMA和P63等,而TTF-1、CD56、CK20及CgA不表達;CD117在92%的ACC中有表達,主要表達在細胞巢的內層細胞;周圍基質出現Ⅳ型膠原、laminin和硫酸肝素染色陽性。
Huo等在24例PACC患者通過Sanger測序法,ARMS法和二代基因檢測等行EGFR、KRAS、BRAF、ALK、PIK3CA、PDGFRA和DDR2突變檢測,均未發現基因突變檢測。然而也有個例報道存在EGFR基因突變和ALK融合基因,可嘗試靶向治療方案。有文獻報道對32例PACC患者腫瘤組織行KIT基因突變檢測,32例均表達陽性,且18例患者示所測腫瘤組織中50%出現KIT表達檢測陽性。近年來在ACC中發現特征性的染色體異常t(6;9) (q22-23; p23-24),形成MYB-NFIB融合基因,導致Myb過度表達,并有研究發現Myb表達與ACC預后相關,是預后不佳的指標,但PACC還待大樣本量的深入研究。
4 、鑒別診斷
①轉移性ACC,主要是涎腺。根據臨床病史,不難做出診斷。筆者不久前曾在臨床外檢工作碰到1例,患者六年前有涎腺腫瘤病史,大體為多發性灰白色小結節位于肺實質,除外PACC。②支氣管的涎腺源性良性腫瘤,如基底細胞腺瘤和多形性腺瘤等,可局部出現類似PACC的管狀或篩狀結構,且均可表達上皮及肌上皮標記物。鑒別要點是看腫瘤的界限是否清楚,有無周圍組織的侵犯。③支氣管的涎腺源性的惡性腫瘤,包括MEC等,鑒別診斷的關鍵在于組織學形態,MEC存在黏液細胞、表皮樣細胞和中間型細胞,而上皮肌上皮癌則缺乏篩狀結構。④低分化鱗癌:與實性型PACC在形態學上易混淆,但在浸潤灶附近可見到鱗狀細胞原位癌成分,免疫表型CK5/6和P40彌漫強陽性,而CD117陰性。⑤基底細胞樣鱗狀細胞癌:一種預后更差的高級別侵襲性腫瘤,腫瘤細胞排列緊密,呈團塊狀或巢團狀,周邊基底樣細胞柵欄狀排列,部分腫瘤巢中可出現腺樣分化和灶狀壞死。免疫組P63和CK5/6彌漫陽性,而CD117多為陰性;而PACC腫瘤細胞巢中肌上皮細胞P63陽性,腺上皮表達CK7,且CD117恒定陽性,顯示二者在免疫表型上的不同。⑥小細胞神經內分泌癌:由小到中等大小的細胞組成,排列成未分化的片狀、條索狀和巢狀。細胞核質比高,核濃染,核仁不明顯或偶見嗜堿性核仁,病理性核分裂象常見,壞死、出血和擠壓的人工假象是其突出的特點,一般無PACC中典型的篩狀結構。免疫組化絕大部分CK陽性,多為經典核旁點狀陽性,90%以上病例TTF1陽性,有不同程度CD117陽性,Ki-67陽性率通常80%以上,神經內分泌標記物陽性表達。⑦黏膜無色素性惡性黑色素瘤:罕見,腫瘤組織結構及腫瘤瘤細胞形態變異大,可見上皮樣細胞、梭形細胞、透明細胞、漿細胞樣細胞等,胞質黑色素不明顯,核大圓形、核質比高,嗜酸性核仁和核內包涵體,瘤細胞可呈實體、腺泡狀及肉瘤樣排列,免疫組化腫瘤細胞表達S-100、SOX-10、HMB45、Melan A等標志物,CD117等也有不同程度的陽性。
5、 臨床治療及預后
PACC屬于低度惡性腫瘤,手術切除被認為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手段,但因發病部位與主支氣管密切相關,且其可沿氣道黏膜下神經束沿管腔爬行生長,導致大約30%手術患者可出現切緣陽性,易局部復發與遠處轉移。手術方式包括肺葉或全肺切除、支氣管袖狀切除+端端吻合術、支氣管內腫物局部切除+電灼腫物蒂部等,術后輔助放療可能有一定的療效,目前文獻存在爭議。目前已有5-氟尿嘧啶、順鉑、表柔比星、紫杉醇、吉西他濱單藥化療的評估,目前常用化療是含鉑的第三代化療藥物聯合的雙藥方案?;熌壳叭孕枰e累數據。
此外靶向治療方面值得探索,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認識。隨著分子靶向藥物的發展,對于晚期無法行手術、放化療患者,分子靶向藥物臨床試驗也在進行。目前已有伊馬替尼、吉非替尼、硼替佐米、拉帕替尼、西妥昔單抗的小型臨床試驗結果,然而目前臨床實驗結果均不甚理想。近年隨內鏡技術的普及及發展,支氣管鏡下介入治療開辟了新的途徑。
即使該腫瘤被認為是低度惡性腫瘤,但晚期患者可出現全身轉移及腫塊壓迫氣管導致使患者窒息死亡。該腫瘤也可出現遠處轉移,一般是原發腫瘤出現數年后再發生遠處轉移,可通過淋巴道轉移至縱隔淋巴結,腹膜后淋巴結;也可通過血道轉移至肝、骨、腎上腺等。對于能行完全切除者,患者其5年生存率為100%,其10年生存率為90%。對于不能行完全切除者生存期降低,5年及10年生存率僅為33.3%-53%。PACC預后不良相關因素主要包括: 腫瘤分期、陽性切緣、實性生長方式、高級別轉化、年齡>60歲等。
總之PACC是一種易復發,常伴有晚期轉移的低度惡性腫瘤,其好發于氣管及支氣管,臨床上呈低度侵襲性,主要表現為干咳及痰中帶血;支氣管鏡檢查并活檢通??色@得明確診斷;確診者首選手術治療并輔以放化療。
參考文獻略。文獻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圖1 腺管型PACC 圖2 篩狀型PACC 圖3 實體型PACC 圖4腫瘤細胞CD117陽性,EnVision法 圖5 腫瘤組織中肌上皮細胞P63核陽性,EnVision法 圖6 腫瘤組織中腺上皮細胞CK7陽性,EnVision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