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德宏丨四十余載病理人生 顯微鏡下的“生命法官”
專家簡介
盧德宏,病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臨床病理學系名譽主任,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病理科首席專家。
現擔任北京市病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常務委員兼秘書長、中國抗癌協會神經腫瘤專業委員會常委、北京醫學會病理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抗癌協會神經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以及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病理學組組長;同時兼任NEUROPATHOLOGY、中華神經科雜志、中華病理學雜志等12種國內外學術期刊的編委。負責組織和實施全國神經病理的各項學術活動及神經病理專業醫師繼續教育工作。2011年盧德宏教授主辦第二屆亞洲神經病理大會并當選為亞洲神經病理學會主席。
四十余年從醫路,盧德宏師承宣武醫院病理科奠基人徐慶中教授,從一個初出茅廬的住院醫師成長為全國首屈一指的神經病理學專家。辛苦耕耘的腳步從未停歇。
在患者眼中,他是醫術精湛、妙手仁心的好醫生;在同事眼中,他是一心堅守、以身作則的好領導;在學生和同行眼中,他更是傳道授業、令人敬仰的好前輩。
本期新浪醫藥《大醫精誠》系列特別走近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病理科首席專家——盧德宏,走近這位謙遜低調的邊緣學科帶頭人,走近他和他背后神秘而威嚴的“病理”世界。
結緣病理科 立志做好“生命的法官”
還在念書的時候,盧德宏去聽過一位穿著樸素、講課嚴謹、知識淵博的病理學教授講課,這位長者的講課讓他對這門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畢業后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病理科,并且有幸在這位老師的領導下工作,這位樸素的長者就是徐慶中教授。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初到病理科,躊躇滿志的盧德宏就受到了艱苦條件的考驗:臟亂差的環境、整日與解剖打交道、沒有臨床醫生的光鮮滿足,默默無聞又百般枯燥的工作環境讓盧德宏非常不適應;再加上每一份病理診斷報告都擔負著一個患者生死判決的壓力和責任,盧德宏開始為自己的選擇感到迷茫。
直到有一天,一位從河南過來的父親帶著自己十二歲的兒子來到宣武醫院就診。河南當地給他兒子診斷是患有淋巴瘤,這位父親很絕望,幾經輾轉,他找到了徐慶中主任,徐主任經過仔細診斷后確認這個孩子沒有得惡性腫瘤,為在絕望邊緣的這一家人一下子帶來了生的希望,飽經滄桑的父親當場跪倒在徐主任面前,嘴里不斷地說著“謝謝、謝謝”。
這一幕當時給盧德宏觸動很深,從那一刻他深切感受到了病理科醫生的神圣使命,也是從那時候起他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決心以老師為榜樣,學好病理學,做好“生命的法官”,以幫助患者遠離病痛為己任。
苦練內功 追求醫術上的精益求精
立志做一名好的病理醫生之后,盧德宏在這個崗位上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是他最真實的工作寫照。
四十多年里,他將自己的全身心地投入到這門學科,抓住一切機會刻苦專研、勤學苦練,不斷追求醫術上的精益求精。而正是由于常年在工作上投入大部分精力,讓他對于自己的家庭總是多有疏忽,其中最讓他遺憾的就是孩子出生時,他都沒在妻子身邊。
1982年,盧德宏獲得一個前往上海系統學習神經病理的機會,機會寶貴,他卻面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因為當時他的愛人已經懷孕七個月,臨盆在即,那個時候交通和通訊都不方便,他這一走,不僅意味著他不能親自陪伴妻子度過這么重要的時刻,還意味著他要將妻子生孩子這份重擔全部壓在岳父岳母兩位老人身上,對此,盧德宏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學本事你還不快去,機會這么難得!”,深知盧德宏對于病理學的熱愛,妻子深明大義地支持他前往上海進修學習,最終,在他學習即將結束的時候,他通過一份電報獲知了“母女平安”的好消息。
正是這份求學的契機,讓盧德宏系統地接觸到了整個神經病理學知識,而后他又前往解放軍總醫院跟著全國著名神經病理學家黃克維教授學習查房、出門診、尸檢、做病理,在穩扎穩打地鍛煉了專業能力的同時,又掌握了臨床基本功,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全能專家,對很多神經領域的亞專業也是觸類旁通。
“我們主任每一臺電腦都是累癱的、撐壞的”,盡管現在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盧德宏依然堅持在臨床一線會診。不出差的時候,他每天早上都會提前來到辦公室,常年堅持閱讀文獻,學習掌握最新的學術動態,時刻保持舉一反三、精益求精的探究精神。
每一次出差參加學術會議的時候,盧德宏的行程永遠只有機場—酒店—會場三點一線。每一次講課之前他都堅持親自更新完善自己的PPT,確保呈現出最新最好的內容給聽眾,這些PPT里涵蓋了他多年以來的所有心血。直到現在,PPT里的每一個病例他都如數家珍,從臨床病史、體格檢查、影像學資料到病理的大體所見、鏡下表現、輔助檢查和最終診斷,他都能剝繭抽絲、深入淺出地進行講解,讓聽者掌握精髓。
至今仍讓盧德宏記憶猶新的一個案例就是:
九十年代的一個尸檢病例,當尸檢接近尾聲,縫合已經快要結束的時候,盧德宏趕來了解尸檢情況,聽完病史匯報及尸檢所見之后,他沉思片刻,詢問主檢醫生硬腦膜的尸檢發現,這位醫生這才意識到,在尸檢的過程中大家忽略了對硬腦膜的檢查和觀察,于是重新拆線,在他的指導下,果然在硬腦膜靜脈竇里發現有混合性血栓,繼而明確了患者的死亡原因。
這個案例一直被盧德宏教授記在心里,時時以此教育科里的年輕醫生,他始終強調病理一定要與臨床緊密結合。他說,一個好的臨床病理醫生要時刻以患者和臨床醫生的需求為先,每一個判斷都需要結合患者臨床表現、影像學和術中所見,這樣的診斷對臨床才有意義,這樣的病理醫生也才可稱為‘醫生的醫生’。
做好“醫生的醫生” 為臨床提供“金標準”
病理科醫生的名聲往往是在業內而不在業外,作為國內神經病理學科的權威專家,很多醫生同行都將自己的疑難病患推薦給盧教授會診,全國各地的患者更是紛紛慕名前來。病理科會診室門口經??梢钥吹交颊呒覍偈掷锬弥鴰追菰\斷不同的病理報告跟接診醫生說:“我們跑了很多家醫院診斷都不一樣,大夫說去宣武醫院病理科找盧德宏教授會診,他診斷什么就是什么了!”
一個“信”字,這背后蘊含了無數的艱辛和汗水。多年來,盧德宏幫助無數患者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疑難會診,他用自己嚴謹治學的精神和淵博的專業知識竭盡全力幫助臨床醫生和患者厘清疑問,為治療和預后判斷提供最有價值的診斷信息,獲得了臨床醫生和患者的一致的信任和極高的贊譽——
“深切深切再深切!”,細小切片中求真知
早前,宣武醫院病理會診室接待了一位來自浙江的患者家屬,他帶了厚厚的一沓病例資料和影像資料及數十張病理切片來為自己的母親求醫。據了解,這位患者的母親因左側肢體活動障礙先后在當地病理科以及美國病理科會診,都不能完全解釋患者臨床變化,病情逐漸加重,臨床大夫一籌莫展,抱著最后一絲希望推薦他們來找盧教授會診。
考慮到患者臨床過程比較復雜,盧教授一再要求團隊要仔細觀察,不漏掉任何診斷線索。“我們再做兩個特殊染色看看有沒有幫助”,皇天不負有心人,在反復深切的切片中,我們終于發現了極少的腫瘤細胞,從而找到了患者真正的病因——B細胞來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后來臨床大夫按此診斷給予治療,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部分癥狀得到緩解,為此,臨床大夫親自打來電話向盧教授表示感謝。
盧教授能夠獨具慧眼地找出難倒中外專家的病理改變,不僅僅是因為他扎實、豐富的專業知識,還有他對患者由衷的關切和仁愛之心,為了能夠用準確的病理診斷解釋臨床的疑惑和緩解家屬的焦慮,他對每一個病征都非常堅持和執著——
“一遍不行問兩遍!臨床病理醫生要鍥而不舍地探究真相”
曾經有一個的57歲男性,7個月來反復卒中樣發作兩次。影像檢查發現左顳頂葉腦出血,伴鈣化,考慮為血管畸形,以“左半球病變性質待定”收入神外科。送檢標本鏡檢發現患者腦實質內有大量的粘液樣基質,首診病理醫生—陳大夫覺得這個病例非常蹊蹺,粘液的由來讓她陷入沉思,詢問過臨床醫生患者病史,結果一無所獲。于是她帶著滿腹的疑問求教于盧教授。
盧教授耐心的聽完病例匯報,認真仔細地看完所有的切片,輕輕地說:“好好詢問病史,尤其是心臟有沒有異常。”
“問過臨床醫生了,病史沒有特殊”,陳大夫解釋說。
“別忘了,我們做的是臨床神經病理,一定要學會從臨床資料中發掘有價值的診斷信息,一遍不行問兩遍,一個臨床醫生問不清楚就多問幾個,病理醫生也要下臨床親自詢問病人,不放棄任何細微的發現,鍥而不舍的探究下去,才會柳暗花明呢!”按照盧教授的囑托,陳大夫反復到臨床一遍遍詢問患者心臟的異常,幾經溝通,終于在第四位醫生到床邊認真詢問病人后,追問出12年前患者有心臟粘液瘤的手術史。
結果正是這個鍥而不舍的追問和堅持,才最終揭示了本例的病理結果的真相,給了臨床準確的病理診斷及預后的判斷。
在盧教授漫長的職業生涯中,這樣曲折婉轉、最終柳暗花明的診斷病例不勝枚舉。他始終幾十年如一日的勤奮鉆研,時刻掌握臨床病理的新進展,為患者和臨床醫生解決棘手問題——
走在學術前沿 做出準確判斷
十幾年前,病理界對于IgG4相關疾病的研究還沒有當前這么普遍,在一個冰凍班上,盧教授接手了這樣一個病例?;颊呤且幻心昴行?,以后腹膜多發占位伴有腎功能衰竭收入院,當時無論是外科還是影像科,都傾向考慮是惡性腫瘤伴有廣泛腹腔播散的可能,決定為患者做活檢之后行保守治療。
術中,盧教授接到快速冰凍病理標本后,經過認真細致的觀察,認為患者并不符合惡性腫瘤的表現,于是便將診斷結果告知了手術醫生,手術醫生對這樣的結論難以置信。出于對患者負責的態度,遂請盧教授到手術室親自指導術中標本的取材。幾次不同部位的取材之后,冰凍病理診斷依然是“纖維組織增生,伴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的浸潤,未見腫瘤細胞”,手術醫生雖然驚訝,但他們一直對盧教授信任有加,于是參考了盧教授的意見,結束剖腹探查。
術后病理和免疫組織化學的結果印證了盧教授的判斷,患者腹膜的增厚和多發的結節樣病變并非腫瘤轉移所致,而是在當時還鮮少診斷的IgG4相關性腹膜后纖維化。根據這個病理診斷,臨床醫生對患者進行了激素治療,很快,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病情得到了有效緩解。
“淵博通明理,細微見真知”。盧教授的準確診斷,使數不勝數的患者最終得到確診,并獲得了有效的治療;而他對待專業和學術的態度,也讓年輕的病理醫生受益匪淺。
為師傳道,篝火相傳
“無私奉獻、不遺余力地培養全國病理醫生”
病理醫生要求高、成才慢,是沒有掌聲和鮮花的幕后英雄,再加之在整個中國的大環境下,病理學醫生待遇相對較低,常常不受醫院重視,使得病理學科的發展愈加艱難,越來越難以吸引優秀的醫學人才。因此“人才緊缺”、“人才斷層”是病理學科目前最大的問題。作為神經病理的學科帶頭人,盧教授始終不遺余力地積極開展社會工作,培養和影響更多行業內的年輕神經病理工作者。
在他的牽頭和大力倡導下,宣武醫院病理科一直主辦著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神經病理學習班,并且負責每年一度的全國神經病理讀片會的組織工作。此外,他還組織了神經病理涵義讀片活動、北京市神經病理討論會、北京市神經科CPC討論會等系列活動。多年來,學術活動的規模從小到大,覆蓋的醫院由少到多,備受同行認可。盧教授常年的堅持和努力,使神經病理的專業知識和最新進展得以在全國范圍內普及,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造福了更多的患者。
“以身作則、悉心栽培科室里的每一個人才”
如果說培養全國神經病理人才是盧德宏作為學科帶頭人義不容辭的責任,那么作為科室的領導,他以身作則,盡自己所能幫助提攜年輕醫生,則處處盡顯他為師傳道的風范。
盧教授的會診都是在多頭顯微鏡下完成的,不管多么忙碌,他都始終倡導要把“學習、交流、合作、提高”的信念始終踐行于每一天的學習和工作中,并言傳身教把這樣的正能量傳遞給年輕醫生。每年來病理科進修神經病理的醫生結業時都感慨頗深,他們常說:“跟盧教授學習神經病理收獲最大,不光病理學,相關的影像學、神經內外科也全都學習了。”
2009年,宣武醫院病理科室醫生滕梁紅前往加拿大進修學習,那兩年科室接連有2位醫生辭職,這對本來就人才緊缺的科室造成了嚴重打擊。“我都無法想象他們是怎么正常開展工作的”,回憶起當時在外求學的心情,滕梁紅主任感慨道:“我已經做好隨時打包被召回的準備了,結果當我和盧教授請示的時候,他卻堅定地讓我留下來,支持我繼續完成學業。后來才知道,他為了讓我安心學習,盧教授親自參與到一線的工作中跟團隊的醫生共渡難關。直到現在我仍然被這種培養人才的真切關懷所感動和激勵著。”
而在宣武醫院病理科進修過的青年才俊、福建醫大附一院王行富醫師提起自己的進修經歷,深情說道:“盧教授以其深厚的學術造詣展示神經疾病臨床病理的“傳奇”,他獨特的人格魅力影響著廣大青年病理人,也讓我從此走上快樂的神經病理專業之旅。盧教授對來自全國各地的每一個疑難會診病例都親自帶教,教導我們要結合臨床和影像,抽絲剝繭直擊診斷要點,為臨床提供最需要、最有用的診斷信息。雖然進修時間僅短短半年,但我已經受到了盧教授嚴謹治學和獨到思維的上乘洗滌,學習的收獲定會讓我終生受益。”
任他桃李爭歡賞,不為繁華易素心。多年以來,不管經歷怎樣的艱難困苦,盧德宏始終潛心鉆研學術高峰,對于患者,他永遠竭心盡力,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對于臨床醫生,他始終充滿感謝,用心配合;對于病理科人才,他更是不遺余力地悉心培養。
盡管我國神經病理學科的未來發展仍然道阻且長,但我們相信,正是因為有盧德宏主任這樣一批又一批不斷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的奮斗者,一定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科的發展、人才的培養,為患者帶來更多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