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國醫生|卞修武:診療方案改變的幕后推手
2020年的醫師節,內涵和意義更不尋常??挂弑闶菓鸲?,醫師全是勇士。我們以技除病,以心療痛;我們護佑人民健康,保衛國家安全。這是我們的神圣職責,中國醫師向世界交了一份抗疫史上的優異答卷。讓我們繼續努力,爭做新時代國之大醫。
卞修武
國家衛生健康委3月3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首次增加“病理改變”部分,這對揭開新冠肺炎患者全身病變真面目、調整和完善救治方案、降低病死率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一改變的背后,有中國科學院院士、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慶西南醫院)病理科主任卞修武和他團隊的功勞。
疫情暴發伊始,卞修武提出了開展新冠肺炎尸檢和病理診斷工作的建議方案,被國家采納。2月初,他主動請纓,帶領擅長穿刺工作的影像學專家到達武漢,成為軍事醫學專家組成員。卞修武帶領來自陸軍軍醫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病理團隊,與華中科技大學病理團隊協作,共完成了89例患者遺體系統和微創解剖病理診斷工作,并開展了深入細致的科學研究。
回首在武漢抗疫那段爭分奪秒的日子時,卞修武用了3個“最”和1個“空白”:這是中國疫情史上集中尸檢數量最多、開展研究最深、指導臨床實踐效果最好的一次,填補了新冠肺炎診療方案里沒有病理變化的空白。
回到重慶后,除了忙日常的工作,卞修武團隊一直在對病理結果進行歸納、分析、總結,與臨床進行交流,建設病理樣本資源庫,研究結果及時向國家有關部門匯報,并與國內外同行分享。
“病理乃醫學之本,病理解剖學是現代醫學發展的根基,病理診斷是臨床醫生的‘眼睛’。如果不做尸體解剖,不了解新冠肺炎的機體病理,就無法全面了解該病的本質和最后的死因。沒有病理證據,就沒有確診的‘金標準’。”卞修武說。
對未來,卞修武建議,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醫療體系內,都需要思考如何進一步加強病理學科建設,基礎科學研究與臨床實踐之間也需要更緊密地無縫連接,兩者做好溝通、轉化、提升。同時,對病理樣本等的新發傳染病資源的統一采集、規范管理、共享利用、安全保障等也需要進一步規范,避免浪費和無序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