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染色技術在胃鏡活檢病理診斷中的應用及價值
當患者由于各種不適做了胃鏡檢查并咬取少量組織后,最終會收到一份病理診斷報告,報告中常有一些英文標識,例如:AB、PAS等字樣,這是什么?又有哪些意義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病理診斷中常用的一種技術——特殊染色技術。
所謂特殊染色是相對于常規染色而言的。病理醫師是通過對切片上細胞和組織結構的觀察,尋找異常成分為基礎做出病理診斷的,然而常規切片后細胞是無色的,我們需要先對它進行染色,最廣泛使用的就是HE染色。HE染色是根據使用的2種染料——蘇木精(hematoxylin)和伊紅(eosin)的英文首字母命名的。蘇木精可以把細胞核染成藍紫色,而伊紅將細胞質染成紅色,藍紫色和紅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以清晰顯示組織和細胞的形態結構(圖1)。該染色方法是由Bohmer和Fischer首次在1875年用于病理組織切片染色的,至今已有145年歷史。日常工作中每一張病理切片均需要做HE染色,但是還有一些物質是HE染色觀察不到的,此時就要用到其他的染料和技術,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特殊染色。
圖1 .胃竇活檢組織 HE染色,x10倍
特殊染色有很多種類型,需要根據不同目的去選擇,我們一般在胃鏡活檢病理診斷中常用到4種,分別是診斷胃幽門螺旋桿菌有無的吉姆薩染色(Giemsa)以及診斷腸上皮化生類型的愛先藍(AB)、過碘酸雪夫(PAS)和高鐵二胺(HID)染色。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種可以通過水、食物或餐具進入人體后居住在消化道的細菌,它會攻擊保護胃壁免受損傷的胃黏膜,從而造成潰瘍或其他疾病。自從1982年被發現以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HP與胃癌的發生密切相關。因此,如何在伴有炎性改變的胃活檢標本中快速、正確地檢出HP十分重要。我們常使用Giemsa染色方法來實現。染色后的HP在高倍鏡下呈藍色,細菌形態清晰,易于辨認,主要位于胃小凹及黏膜表面,常見于糜爛或潰瘍周圍黏膜(圖2)。根據細菌量的多少和分布,又可進一步分為輕、中、重三級。檢出HP后應及時遵醫囑進行治療,可有效降低胃癌的發生。
圖2 .胃竇活檢組織吉姆薩染色,HP陽性,x 40倍
在HP等各種不良因素刺激下,胃黏膜上皮受到損傷,在損傷處長出了正常腸道(小腸或大腸)黏膜才有的細胞,這個過程叫腸上皮化生,簡稱“腸化”。正常胃黏膜上皮分泌中性黏液,小腸或大腸的黏膜除了分泌中性黏液外,還可以分泌酸性黏液,后者又分為硫酸和唾液酸黏液。如果把正常的胃黏膜比喻成一片蘋果林,腸化后的胃黏膜就是蘋果林中部分蘋果樹被梨樹取代。根據腸化細胞的形態及分泌黏液的不同,可以把腸化分為4種類型:完全小腸型、不完全小腸型,完全大腸型以及不完全大腸型化生。由于中性和酸性黏液在HE中都均呈淡粉色,無法區別,因此需要特殊染色來鑒別。AB染液可將酸性黏液染成藍色,PAS染液使中性黏液呈紅色,HID染液使硫酸化黏液呈棕黑色。這三種染色法的意義在于AB-PAS染色可以區分酸性黏液和中性黏液物質,HID染色可進一步區分酸性黏液中的硫酸黏液及唾液酸黏液,根據染色結果可以判斷黏液成分和腸化類型(表1,圖3)。腸化可見于各種胃良性病變及胃癌癌旁組織中,不完全大腸型腸化與胃癌的發生關系最為密切。但腸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長達幾年甚至幾十年。故發生胃腸上皮化生不必恐慌,首先可以根據特殊染色結果進行分類,隨后進行對癥治療,一般在初期使用藥物治療是可以逆轉的。
表1. 四種腸化的細胞種類、分泌黏液以及特殊染色結果
圖3. 胃竇活檢組織 A. AB染色陽性 B.PAS染色陽性 C.HID染色陽性,x10倍
由此可見,特殊染色技術在胃鏡病理診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有效尋找細菌和進一步分辨細胞類型,不僅可以為臨床醫生提供更充分的治療依據,同時可以篩選出特殊患者進行必要的治療和隨診,從而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