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標本固定的意義和目的
來源:
高醫臨床與病理
發布時間:2020-09-30
手術切除的標本應及時固定。所謂“固定”,就是使要觀察的組織結構盡量接近于它生前的正常狀態。因為機體死亡后血液循環停止,細胞逐漸死亡后血液循環停止,細胞逐漸死亡,如不立即處理,則細胞內的酶(水解酶)會使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滲出細胞,使細胞溶解破壞,組織變形;在無冷藏的條件下,更可因病原微生物的迅速繁殖而腐敗,組織結構破壞,不利于形態學的診斷。
組織固定的目的
1.迅速防止組織、細胞的死后變化,防止組織自溶和腐敗,以保持組織和細胞與正常生活時的形態相似;
2.細胞內的蛋白質、脂肪、糖、酶等各種成分轉變成不溶性物質,以保持它原有的結構與生活時相仿;
3.使組織中的各種物質沉淀和凝固起來而產生不同的折射率,造成光學上的差異,以便染色后易于鑒別和觀察;
4.固定劑兼有硬化作用,使組織硬化,增加組織硬度,便于制片;
5.防止細胞過度收縮或膨脹而失去其原有形態結構;
6.經過固定的組織,能對染料產生不同的親和力而著色清晰,便于辨認。



固定是病理制片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因為這是不可逆的,也就是無法補救的。由于組織固定不佳,造成組織腐爛、抗原丟失,將影響切片質量,也將導致診斷困難或無法診斷,甚至影響免疫組化及基因檢測結果準確性, 因此及時、剖開、足量固定液的固定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病理組織制片和染色技術,龔志錦等,1994.
圖片來源:病理技術規范化操作-鹿偉.
本站聲明:本站為非盈利學術交流平臺,部分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管理員處理;所有文章僅供公益交流,不代表本站立場。歡迎提供素材、資料等,投稿郵箱:auto@easvian.com,一經采納將給予稿費。
正在加載評論...